Sunday, 2 January 2011

星洲日报社论:纠正师资培训失衡弊端

星洲日报/社论‧2011.01.02

全国中小学昨今日陆续开学,今年小学一年级正式推行小学標准课程(KSSR),英语教数理政策取消,华小数学节从原有的10节减至6节,並以华语教学;英文科从原有的2节增加到5节;国文节数增加到10节,华社欢迎新的课程安排,认为符合华社意愿。但是,有关不諳华文教师继续被调派到华小执教的课题,仍然困扰著华社。

2010年11月內阁议决华小一、二年级国文教师须有国文及华文双语资格,然而当时教育部通令未即刻发出,一些州教育局以未收到通令为由,继续调派不諳华文的教师到华小执教,后来在副首相兼教育部长幕尤丁的保证下,问题获得解决,教育部隨即发出了通令,全面贯彻有关政策。原本以为通令发出后,华社可以放下心头大石,然而一些州教育局依然“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尝试把预定执教一、二年级不諳华文的教师,转换为课业辅导教师。

据本报瞭解,柔佛麻坡县两所微型华小各获派一名不諳华文的教师,在通令下有关教师不能执教,教育局採取变通方式,將教师转为辅导教师。雪州沙白县亦有5所华小各出现不諳华文的辅导教师。类似情况也发生在檳城的国民型中学,校內有逾半数辅导教师都是不諳华文者。

国文在华小是以第二语文学习模式上课,按教育常理,由掌握双语的教师执教是最理想且有效的方式,师生之间必须能够有效相互沟通,才能够达到良好教学效果。同理,教师在辅导能力和成绩较弱的学生时,也必须能够有效沟通,否则就无法给予学生適当和正確的协助,因此,辅导教师和科任教师一样必须掌握双语。学生在上国文或数学课时面对问题,以致课业进度缓慢,必须由辅导教师负责加强指导,如果辅导教师不諳华文,又如何给原本已经不明白课文的学生指导?

乡区华小学生尤其国语能力较弱,小六评估考试的成绩已经清楚显示乡区学生在语文和数理方面的能力有待加强,教育局理应调派更多合適和能胜任的教师到乡区学校,对症下药,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昇他们的课业表现,而非胡乱调派,为学校增添不必要的麻烦。

此外,辅导教师不应只是负责一门科目,必须能胜任多门科目,辅导工作才能真正发挥功效。辅导教师亦必须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负责学生的人格发展、防范及处理危机,学生接受课业以外的辅导时,更需要以平时惯用的语言与教师沟通,否则语言出现障碍,就无法达到辅导目的。

从州教育局以未接获通令为由,执意调派不諳华文教师到华小,以及將已经被调派到华小的这类教师转换成课业辅导教师,显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官僚作风根深蒂固。不諳华文的教师被调派到华小的事件,並非最近的事,从冯镇安、韩春锦担任教育部副部长时期就已经不断上演。追根究底,教育部在培训教师时规划失当,导致国文科教师人数过剩,国小的教师也出现过剩情况,唯有將这些教师调派到华小或淡小,类似的行政手法极之粗糙。

华小师资短缺问题年復一年发生,国小师资却年年供过於求,教育部师训组必须正视问题,按需求培训教师,华小缺乏华文教师就应该增加培训,不要以各种行政手段刁难有志当教师者申请入师训。无论是培训过多国小教师,以致无处调派,还是通过聘请临教解决华小师资短缺,都是规划和资源调配失当的行政疏失,教育部须要到何时才能汲取教训,不再犯错,以让华社不再忧心华小会变质。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