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日报‧2010.11.13
(吉隆坡13日讯)《教总2010年微型华小调查报告》指出,资料显示共有97所华小的学生人数少於30人,其中少於10人的有13所,学生人数介於10至19人的有41所,以及43所华小学生人数介於20至29人。
综合各校情况,造成这些华小面对学生人数逐年减少的主要因素包括学校地点(如坐落在园丘、村落及內陆地区等)、当地缺乏就业机会、年轻人外流、附近还有其他华小分散学生来源。
“一般上,若有固定的新生来源,这些微型华小基本上不会面临关闭的危机,此外,一些华小更因非华裔生报读,才逃过自动关闭的命运,在没有新生来源的困境下,这些华小有隨时被关闭的危机。
“其中情况最令人担忧的是霹雳太平大直弄益华华小,该校目前正积极申请迁校,若继续出现没有新生报读的情况,这所位於海岛上的华小可能將於2012年关闭;今年新学年就有两所华小因没有学生来源而停办,即柔佛居鑾巴罗培智华小以及砂拉越古晋峇哥中华公学。
17华小异族生多过华裔生
其中8所华小没华裔生
报告说,在97所学生人数少於30人的微型华小中,有17所华小的非华裔生人数远远多过华裔生,其中8所华小甚至只有非华裔生就读。
报告指出,对华小校长和老师来说,学校非华裔生佔大多数,將使老师在教学上面对一定的困难,因为华语並非华裔生的母语,而且很多时候非华裔生只是在学校才有机会使用华语,回到家后就以各自的语言沟通,使他们对华语的掌握能力不强。
“虽然如此,华小校长和老师还是不辞艰辛,努力扮演好教书育人的工作,务求教好每一位学生。”
报告说,虽然许多华小是以非华裔生佔大多数,但华小董家教三机构並没因此忽略学校发展,他们非常关心学校,出钱出力尽最大能力来改善学校的软硬体设备。
“由此可见,在推动华文教育的发展上,华人社会都是无私付出,並不会因为肤色问题而有所保留,这是政府在办学上必须学习的精神,以公平对待各族群的母语教育。”
396微小缺121师资
部份微小一半是临教
报告指出,根据问卷数据显示,396所微型华小目前共有551位临教,一些微型华小的临教人数甚至佔了学校师资总人数的一半,这些微型华小目前还有121个师资空缺有待填补,显示微型华小面对严重的师资短缺问题。
“缺乏老师造成校方面对很大困扰,教育部目前是根据每班1.5名教师的措施来分配教师(教育部已在六年级落实每班1.7名教师,並逐年在各年级推行这措施)。
“根据校方的反映,由於教育局或教育部常有种种课程或会议要老师和校长出席,使到老师必须兼顾其他老师的节数,造成工作量大增,感到不胜负荷。”
报告说,位於郊区或偏远地区的微型华小也表示,年轻华裔人口外流造成学校很难聘请到华裔临教,以致被迫聘请非华裔当临教。
“也有部份偏远的微型华小表示,虽然当局安排合格老师前来执教,但由於学校地点偏远和不方便,因此一些被派来执教的老师在报到后,就用种种方法,包括政治管道申请调职,使到校方感到百般无奈。”
报告说,为了確保学生的学习不受影响,微型华小希望教育部可关注偏远地区华小师资不足的困境,包括增派足够的合格华文老师,或录取符合条件的临教进入假期师训班,以彻底解决华小师资不足的困境。
一校换一校“保校”行动
获批准搬迁微小18所
报告说,据调查,目前已获得批准搬迁的微型华小共有18所,其中包括3所因没有学生来源而停办的华小,分別是霹雳务边培民华小、柔佛居鑾巴罗培智华小,以及砂拉越古晋峇哥中华公学。
报告指出,搬迁微型华小往往是很多华小董家教或地方上华社所採取的“保校”行动,一方面是有感於先贤创校不易,另一方面则因在现有的国家教育政策,新华小很难获得政府批准兴建。
“一旦学校已確定没有学生就读,或不影响当地居民接受母语教育的机会,华社唯有选择以‘一校换一校’的方式,把学校搬迁到没有华小或急需增建华小的华裔人口密集区,以让更多华裔子弟有机会进华小。”
有者计划越州迁校
多间华小计划搬迁到他区
据调查,也有多所微型华小因面对学生来源困境而计划搬迁到有需要华小的地区,包括森美兰呼鲁干中华小、利民济礼仁园华小、吉打华玲县巴林园培智华小、霹雳太平大直弄益华华小、彭亨北根育华华小及沙巴马拉冒联华华小。
报告说,彭亨北根育华华小自2003年已开始展开迁校计划,通过种种管道,包括寻求马华国州议员协助爭取教育部批准迁校,惟迄今都没下文;据报导,森美兰利民济礼仁园华小也计划越州搬迁到柔佛古来。
另外,也有微型华小因校园环境不理想而计划搬迁,包括柔佛笨珍文律乐育华小四校,目前该校只有12名学生,学校位於村落,华裔人口纷纷迁移到城镇造成学生人数减少。
“由於该校校地面积只有0.75依格,软硬体设备不理想,加上学校旁就是养鸡场,校园环境欠缺卫生,因此董家教已著手进行迁校计划。”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