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日报/大柔佛‧2010.11.26
昔华中学是昔加末县唯一由华社出资建设的中学,为国家培育无数优秀人才,惟却受到政府的厚此薄彼,令董事部感嘆国民型中学犹如“无主孤魂”!
屹立在虎岗(Tahang Rimau)的昔华中学(前身华侨中学),创立於1918年,至今已走过92年光景,作为县內仅存的华文中学,它肩负著培育当地华裔子弟成为国家栋樑的重责。
儘管数十年面对不平等的对待,该校董事部依然坚持著办学理念,誓言把昔华塑造成全国卓越学校之一,让昔加末人受最优良的教育。
陈孟通:教学方式乖离协议
董事长丹斯里陈孟通接受星洲日报访问时表示,现在国民型的教学方式已经乖离了当初接受改制的协议,即保留三分之一是以中文教学,如今,仅剩下每星期5节的华文科。
“令人感到遗憾的是,至今尚未有一个团体能够挺身而出,真正为国民型中学请命。”
他坦言,华教之路原本就不平坦,尤其当华小有发展华小工委会从旁协助,独中有董总在护航,唯有国民型中学却没有一个领航的团体,大家各自为政。
“华文中学改制之后,並没有得到好处,校內的一切软硬体设备都是由董事部负责,儘管目前陷入经济困境,也绝不能放弃,否则,將会背负著华社的民族罪人。”
家长支持是董事会推动力
陈孟通指出,教育就是代表著一个民族的根,华人不能成为没有文化的民族,国民型中学虽然教学是以马来文为媒介语。但是,至少仍保留著华人的传统文化,学生之间也依然以母语沟通。
他指出,昔华中学是本地的华教先躯,超过98%都是以华裔子弟,其中包括来自金马士、大港、利民达、彼咯等地区,许多华裔家长都想尽办法,要让孩子进入该校就读,其中有些家长更不惜在附近租房子,主要就是方便孩子到学校。”
他说,这也显示华裔家长对该校的肯定,也瞭解到国民型学校所面对的困境,所以每当要展开筹建课室基金並没有面对多大阻碍。
“虽然未获得政府的任何资助,但是,家长的支持就是董事会的推动力。”
经过23年爭取
终获准设立中六班
昔华中学至今共面对两项具大考验,除了60年代面对改制之外,另外一项则是经过23年向教育部爭取,终於在2007年获准设立中六班。
陈孟通表示,由於学生人数的激增,再加上该校学生理科成绩標青,而早期县內仅有两间中学设立中六班,学生必须转校到其他学校,因此董事部就萌起设立中六班的念头。
“从1983年开始,本校共向教育部递交7次申请书,由於面对该部门的行政偏差,不仅没有考虑到昔华学生的需求,却批准给县內7所国中设立中六班。”
结合华社团体力爭
他指出,这也意味著董事部每呈上一次申请书,教育部便批准其他国中设立中六班。有鑑於此,县內全体华社及团体结合力量,联署展开签名运动,向该部门表达华社的意愿。
他说,自从教育部批准该校设立中六理科班之后,该校学生不必申请转校,在短短的3年內,学生人数已经增加至71人。
他强调,该校目前共有2003名学生及教职员124位,但是昔华中学未来要走的路还是很长,尤其是面对教育制度的种种挑战。
郑文添:课外活动表现好
昔华中学校长郑文添指出,该校所注重的並非只是学生学业成绩,在非学术方面,尤其是课外活动也得到校方的大力推动。
他说,该校在今年內也派出学生到新加坡参与“亚洲学生领袖交流与座谈会〞,主要就是扩大学生的视野,思想才不会停留在旧框框內。
“不仅如此,学生也每年策划出版校刊《虎岗》,一切皆由学生一手包办,其中包括自行寻找赞助商,希望能够让学生学习如何独立自主的精神。”
他指出,在校內,由学生所推动的制服团体、团体学会、学术学会及体育学会多达62项,让他们培养成为有纪律的一群,同时,也將生活上的技能发挥地淋漓尽致,以应付新时代的需求。
你知道吗?
歷史简介:董事部一意孤行改制
1918年昔加末华社创办了中正学校,並於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华裔领袖召开昔市华团会议,把当时的五校合拼,即中正、励志、中华和南华学校,改名为华侨公学,於1945年11月12日复校,过后於1951年办初中班,增建教室,改名华侨中小学校。
1952年华侨中学董事部成立,过后政府批准在武吉韩芭小山丘的10英亩土地上建校,就是现在昔华中学的校址。
华侨中学(昔华中学前身)董事部於1957年以经济负担为由,认同政府的改制建议。1957年10月27日,华侨中学召开赞助人大会,当天上午的赞助人大会在马华公会召开,总共发出84封通知书,赴会者却只有22人。
大会当天,董事会主席官珍生缺席,处理改制的核心人物是总务谢振群,他建议接受改制时却无人附议,但依然付诸表决。当时他在会上说:“改为国民中学,不但对华文教育没有妨碍,並且对董事及家长又可减轻经济负担。”
22人投票决定华侨中学是否改制,投票结果有17人赞成,3票反对,2票弃权。事后,华侨中学全校师生及家长都反对,並表明愿意解决学校的经济负担难题,但是董事部一意孤行。
接受改制之后,华侨中学易名为昔华中学。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