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日报-翁诗杰
吉兰丹加腊士州议席补选甫告落幕,为民联助选的民主行动党即提出分析谓,国阵推出标榜「一个大马」的非政府组织在华人区辅选,显然已见奏效云云。
事实上,由于国阵的族基成员党在各自的族群社会裡,已日渐举步维艰,巫统必须想方设法,另觅合作伙伴来吸纳华裔选民的支持,已是摆在眼前的事实。
国阵巫统开始通过特定的华社民间组织来发放拨款资源或主办活动,甚至是针对特定事项来放话,已让人初见端倪。虽然华裔执政党人会委婉地说,欢迎百花齐放,多方支援,可心裡对这种隐性的边缘化倍感纳闷与无奈,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马来统治阶层的智囊团,把目标锁定若干领导华团和领袖个人,是否有高估其影响力之嫌,实属见仁见智。但他们在华文报章的配合造势下,有其一定的能见度与知名度,再加上若干利好消息的发佈,当然可望加重他们在本族社会裡的权威性。
在国阵巫统对华社所做的战略佈局中,扶植特定的领导中心是亟其需要的。姑且撇开这些华团的实际功能不谈,华社固有的结社文化与组织枸架,为执政当局提供了方便的拢撂平台,显然是国阵巫统的智囊团从历史的借镜中找到了灵感。诚然,这种维繫于形象领导的结社构架,在任何的历史发展阶段,都会是执政当局眼中温顺的盟友,也永远是慷慨资援的金主。因此他们是拢撂对象的首选。
基层党部「假大空」
第二种人则是草根阶层的草莽英雄。他们备受网罗,关键主因离不开他们的人脉关係网络,因为这是动员能力的根源。这类草根性强的社区领袖,已逐渐取代了政党基层头目的角色。他们已明显的成为任何造势活动的动员主干,相信也将是来届大选选战中不可或缺的桩脚。
相形之下,华基执政党本身臃肿的地方党部组织,反而丝毫使不出劲来。明瞭「假大空」搞权谋伎俩者都会心领神会,这些看似庞大的组织阵容,敢情是充斥了「人头党员」,主要乃为增加党代表名额而设。
简言之,一切的弄虚作假皆为党选的博奕考量。即便是地方党部的注册党员人数比该地的选民还多,惹人物议,地方党部领袖多半还是乐此不疲,把党选看得比大选重要。而整个地方党部组织也大多沦为党选的工具。
值得执政党人深思的是,这种对内多于对外的组织构架,面对大选时在野党的凌厉攻势,却往往穷于招架。这可说是华基执政党近年来所面对的一种怪异现象。平心而论,它的基层网络趋向朽弱,实是作茧自缚所致。
与此同时,巫统领导层也举一反三,从华裔民间组织(NGO)在选战中的战略性得到灵感。于是,308政治海啸后,一些由巫统党人操控的NGO也先后应运而生,以备下届大选的备战之用。这对巫统而言,显然是选战策略上的一大调整。
与巫统博奕节节失守
长久以来,巫统笃信本身地方党部的动员力与选战的机动性,因此在选战中鲜少仰赖外援。但2008年的大选经验敲醒了巫统,原来曾几何时,一度曾被引为国阵楷模的巫统基层选战机器,竟也遇上同样的「人头党员」的「病毒」:地方党部领袖远离了社区民众;基层活动的动员力也走不出党部执委的小框圈。
有人戏称:这是NGO抬头得宠的时代。以目前的形势发展观之,执政党不单是选战需要NGO的外援,亟可能连若干国州议席也需物色NGO的人马上阵,以增胜算。
早前,国阵巫统投石问路,已表明该党意欲增设国阵直属党籍的立场。相信这是延揽NGO党外人士以个人名义加盟国阵,然后代表上阵参选的前奏。
此外,酝酿多时的开放国阵门户的建议,预料也将一併付诸实施。这即意味着日后任何新成员的加盟,只需国阵原有的成员党以简单多数(simple majority)通过即可,无需全体一致接纳。对此,蔡细历领导的马华心存慼然,乃情理中事,但人前的高调反应、重话呛声,始终掩不住他同巫统博奕中节节失守的残酷事实。
虽说各国会选区的国阵区部主席职衔,并非官职,亦无官俸,然而马华固有的配额接二连三被巫统中途取代,同时无需说明原由,则不能不令蔡细历感到情何以堪。
以蔡氏自诩其在巫统高层长袖善舞的能耐,对上述国阵人事佈局的细微异动,尚且委屈求全「欣然」弃守,完全放弃任何的上诉与抗辩,倘若国阵基于下届大选的选战考量,果真提出修改党章,届时蔡氏有否讨价还价的条件与馀地,则到底还是个疑问。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