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7 November 2010

正照‧保留麻坡歷史性建筑物

星洲日报/言路‧作者:正照‧2010.11.07

麻坡正式开发於1884年。当时是潮籍人士蔡大孙获得柔佛州天猛公阿布峇加紿多港契而成为开发麻坡的港主。之后,蔡大孙又被封为甲必丹,委以建设麻坡之任务,在麻坡修建道路、建大巴剎来促进镇內的交易活动。蔡氏也召集潮籍同乡在麻河下游开拓山森种植甘蜜和胡椒。因此,麻坡是由潮州人开发的史实不容质疑。

1910年,英国人在柔佛州成功大量种植橡胶,大批永春人和漳泉人才涌入麻坡砍伐欉林种植橡胶。1920年,橡胶的生產价值已超过胡椒和甘蜜,福建邦在麻坡的经济势力才超越潮州帮。因为橡胶业在麻坡的蓬勃发展,陆续吸引中国移民的到来,於是在麻坡郊区形成了许多中国移民的散居聚落,才造成了麻坡成为拥有最华小地区。

麻坡的歷史,恐怕只有上了年纪者及少数熟悉麻坡的歷史学者才知道。而幸运的,今日麻坡市区尚保存许多二战前的建筑,透过这些建筑,有助於我们鉤勒麻坡的过去,缅怀先贤们对麻坡社会的贡献。將古建筑、文献资料的结合,发展成一套有系统的史实记录,是文化保存工作的重点。而麻坡华社应在这方便发挥既有的优势。

从麻坡老街的大马路到五马路,除拥有“五脚基”的传统店屋建筑样冒需努力进行保存之外,英殖民时期留下的官方建筑大多数都已被我国政府继续做为行政部门的办公处。但华人的庙宇、会馆及学府等建筑,因国家施政政策的偏差,必须依靠本身的能力去维护。倘若华社不加以珍惜,许多有纪念价值、深具歷史的意义的老建筑將会在城市发展的洪流一栋栋消失。届时,华社先贤对麻坡的贡献又该如何唤起麻坡人的记忆?

麻坡华人较具代表性的古庙建筑具有大马路的南海观音庙、广东会馆旁的粤东古庙,两座古庙。这两座古庙都超过百年歷史,但因曾拆除重建,原有建筑特色未获保留,实为可惜。而会馆建筑则以上世纪30年代落成的漳泉会馆最为宏伟。

在漳泉会馆对面的中化一小四维堂建於1923年。这座建筑是麻坡华社刻苦办学的凭证,也曾是麻坡华社先贤为支援当时的祖国之抗日运动,在麻坡的筹賑会曾在此举办武汉合唱团的募款活动,並且打破柔佛州筹賑会的记录,麻坡还因此被当时中国国民党政府表扬为模范筹賑区。好几位筹建四维堂的负责人也是麻坡筹賑会的要员,在日军抵马来亚时均不幸遭到杀害。

再者,四维堂这座近百年的老校舍还是参照陈嘉庚借出厦门集美学校的图面而建的。由这座建筑可印证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和中国新式教育具有不可分割的关係。

虽然中化一小因学生人数渐少或需进行迁校,但是四维堂这优美的古建筑却需完整被保留的必要。这里可被重新规划为华人文物馆,甚至与政府合作改闢为麻坡博物馆。就长期而言,可以四维堂为基础,再结合地方歷史研究的力量,设法联合麻坡市的二战前的古建筑申请为国家文化遗產。

著眼於短期的经济利益,而摧毁具艺术价值的四维堂,就麻坡的人文发展而言,是得不偿失的行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